形态特征
生活型:乔木;
株:高达50米,胸径1米;
茎:幼树树皮灰褐色,近平滑,大树树皮灰褐或灰色,纵裂成不规则长方形的鳞状块片脱落,内皮红褐色;
枝:一年生枝密被黄褐或红褐色绒毛;冬芽淡红褐色,长圆状卵圆形,微被树脂;
叶:针叶5针一束,长6-12厘米,粗硬,边缘有细锯齿,树脂道3,中生,叶鞘脱落;
果: 球果圆锥状卵形、圆锥状长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9-14厘米,径6-8厘米,熟时种鳞不张开或微张开;种鳞菱形,上部渐窄,先端钝,向外反曲,鳞盾黄褐色或微带灰绿色,有皱纹,鳞脐不显著;
种子:种子倒卵状三角形,长1.2-1.6厘米,微扁,暗紫褐或褐色,无翅。
生态习性
国内产地:产于我国东北长白山区、吉林山区及小兴安岭爱辉以南;
国外分布:俄罗斯、朝鲜、日本;
生境:在小兴安岭南坡的天然林中,除部分地区有红松纯林外,大多与其他针叶树、阔叶树种混生成林;
海拔:150-1800m;
物候期: 花期6月;球果翌年9-10月成熟[1]。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韩松是像化石一样珍贵而古老的树种,天然红松林是经过几亿年的更替演化形成的,被称为“第三纪森林”。红松在地球上只分布在中国东北的小兴安岭到长白山一带,仅分布于俄罗斯、日本、朝鲜的部分区域。中国黑龙江省伊春市境内小兴安岭的自然条件最适合红松生长,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红松资源分布在这里,但从1948年小兴安岭开发,历经56年的采伐,这里的天然红松林已从原始的120万公顷减少为不足5万公顷,成熟林木大约只剩下300万株。
中国黑龙江省伊春市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1985年8月31日作出决定,命名红松为市树。伊春市于2004年9月1日发布了市长一号令,决定在伊春境内全面停止采伐天然红松林,并对现存的红松逐株登记进行保护。
保护级别
被中国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