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好站点 > 黄鳍鲷 简介 其它信息 一种海鱼。

黄鳍鲷 简介 其它信息 一种海鱼。

2023-04-26 13:30 一种海鱼。

 黄鳍鲷 简介 其它信息 一种海鱼。

黄鳍鲷 简介 其它信息 一种海鱼。

一种海鱼。

黄鳍鲷,学名sparuslatus,又名黄脚立、赤翅。适应力强,生长快,为中国南方网箱养殖的重要对象。黄鳍鲷体长椭圆形,侧扁,背面狭窄,腹面钝圆。体高,头部尖。背鳍鳍棘部与鳍条相连。尾叉形。体色青灰带黄,体侧有若干条灰色纵走线,沿鳞片而行。背鳍、臀鳍的一小部分及尾鳍边缘灰黑色,腹鳍、臀鳍的大部及尾鳍下叶为黄色。该鱼广泛分布于日本、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红海及中国台湾、福建、广东沿海。在河口半咸水域亦有分布。

中文名

黄鳍鲷

外文名

Grey Bream、Yellowfin Seabream、Yellowfin porg

别名

黄鳍

中文学名

黄鳍鲷

中文别名

黄鳍棘鲷、黄鳍

二名法

Acanthopagrus latus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辐鳍鱼纲 Actinopterygii

鲈形目 Perciformes

亚目

鲈亚目 Percoidei

鲷科 Sparidae

棘鲷属 Acanthopagrus

黄鳍棘鲷 A. latus

分布

广泛分布于红海、阿拉伯海、印度、印度尼西亚、朝鲜、韩国、日本(本州、四国和九州岛)、菲律宾、澳大利亚和中国的东南沿岸海域。中国广东省沿岸分布甚为普遍。

简介

黄鳍鲷

黄鳍鲷,又名黄墙,黄脚立,赤翅等。属鲈形目鲷科鱼类,广泛分布于红海、阿拉伯海沿岸、印度、印尼、日本、朝鲜、菲律宾和中国近海。是华南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黄鳍鲷营养丰富,肉质佳美,经济价值高,是颇受群众喜爱的食用鱼类,在海水及咸淡水养殖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黄鳍鲷为浅海暖水性底层鱼类。幼鱼的适温范围较成鱼窄,生存温度9.5—35℃,生长最适水温为24—28℃。成鱼则可抵御2℃的低温和35℃的高温,生长最适水温为26—30℃。适盐范围较广,在盐度为0.5‰—4.3‰之间的海水中均可生存。可以从海水中直接移入淡水,在半咸水中生长最佳。仔鱼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成鱼则以植物性饵料为主,主要为底栖硅藻,也食小型甲壳类。对饵料要求不严格。仔鱼期常因饥饿而相互残食。摄食强度以水温24℃以上最大。1龄鱼体长16.9厘米,重150克;2龄鱼体长21.8厘米,重325克;3龄鱼体长26.2厘米,重550克左右。黄鳍鲷有明显的生殖迁移活动,在产卵期来临之前约两个月,从近岸半咸水海区向高盐的深海区移动,产卵后又回到近岸。1龄鱼性腺开始发育,至2龄即发育成熟。在我国南方近岸产卵适温为17—24℃,10月下旬至翌年2月产卵,1—2月份可见鱼苗。

黄鳍鲷是一种海产暖水性浅海近岸鱼类,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东、南海海域,也是一种较好的海水养殖种类。

其它信息

黄鳍鲷

黄鳍鲷是以动物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由于口裂较小,而只能摄食较小个体的鱼、虾等,一般在养殖过程中经常性的做法是将小鱼等用绞肉机切碎后投喂;此鱼的最适宜生长水温为28~30℃,在这一温度条件下,其摄食量最大、生长速度最快;当水温下降到10℃以下或上升到32℃以上时,其食欲减退,甚至停止摄食而静伏于水底;适宜的盐度范围最好是0.5%~1.2%。在池塘或网箱中养殖均可。

因黄鳍鲷个体娇小,体表稍有损伤很容易引起死亡。所以,在鱼体操作时要特别小心,防止鱼的体表受伤或因水质混浊而造成鱼鳃淤泥引起呼吸不良死亡。

形态特征

体长13~30.6厘米。体高,侧扁,长椭圆形,背部狭长,腹面钝圆。吻钝。体被薄栉鳞;颊部与头顶部均具鳞,颊鳞5行。侧线完全,弧形,与背缘平行。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胸鳍尖长。腹鳍胸位。体色青灰而带黄色,体侧有若干条灰色纵走线,沿鳞片而行。背鳍、臀鳍的一小部分及尾鳍边缘灰黑色,腹鳍的大部及尾鳍下叶黄色。

习性

生活於1~50公尺水域,常在河口区的蚵棚、红树林或堤防区的消波块附近活动,属广盐性鱼类。杂食性,以藻类及小型底栖动物为主。冬季繁殖,集结至河川出海口处产卵,春季时幼鱼开始出现於河口,并能溯河至淡水域。

产地:主要分布于南海沿海及河口区,偶尔进入淡水。在广东已有人工养殖。

习性

生活於1~50公尺水域,常在河口区的蚵棚、红树林或堤防区的消波块附近活动,属广盐性鱼类。杂食性,以藻类及小型底栖动物为主。冬季繁殖,集结至河川出海口处产卵,春季时幼鱼开始出现於河口,并能溯河至淡水域。

产地:主要分布于南海沿海及河口区,偶尔进入淡水。在广东已有人工养殖。

经济营养价值

黄鳍鲷是上等鱼,其肉质细嫩,鲜食、盐制均宜。

黄鳍鲷肉质细嫩、鲜美,为中型食用鱼,经济价值高,是大陆、港台市场畅销的水产品,近年已成为中国沿海一带的重要海水养殖对象。中国1980年人工繁殖成功,已可批量生产,这些将会进一步推动黄鳍鲷的养殖规模。

黄鳍鲷肌肉中,鱼肌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为粗蛋白21.10%,粗脂肪1.31%,粗灰分1.50%,水分74.40%。干物质中水解氨基酸总量w76.38%,其中必需氨基酸w32.46%,占氨基酸总量的42.5%;呈味氨基酸w32.51%,占氨基酸总量的42.56%。蛋氨酸为第一限制氨基酸,赖氨酸含量(每克氮中)最高,达494mg*g-1。牛磺酸含量为3040mg/kg。黄鳍鲷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美味优良食物,应注意种质资源的保护。

生物学特性

一、生态习性黄鳍鲷为浅海暖水性底层鱼类,喜栖于岩礁海区,幼鱼生活水温范围较成鱼狭,生存适温为9.5-29.5℃,生长最适温度为17-27℃。而成鱼可抵抗8℃的低温和35℃的高温。黄鳍鲷能适应剧变盐度,可由海水直接投入淡水,在适应一星期以后,可重返海水,仍然生活正常,而在咸淡水中生长最好。一般不做远距离洄游。

二、食性黄鳍鲷为杂食性鱼类,水中的底栖藻类,底栖甲壳类,浮游动植物和有机碎屑等都是其适口饵料。仔鱼期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成鱼以植物性饵料为主。每当初夏,水温回升到17℃时,摄食量开始增加,20℃时,摄食活动最频繁。一般在黄昏前摄食活动最强烈,下半夜很少或暂停摄食。

三、生长黄鳍鲷在天然水域中的生长速度为:1龄鱼体长17.0厘米,体重150克;2龄鱼22.0厘米,330克;3龄鱼26.0厘米,560克,最大个体体长可达35.0厘米,体重3350克。

四、繁殖习性黄鳍鲷为雌雄同体,雄性先熟的鱼类,1-2龄雄性性腺发育成熟,2-3龄转变成雌性。每年产卵期为10月上旬,属一次分批产卵类型。产卵水温为16-23℃,盐度25‰-33‰。

养殖技术

种苗生产

种苗

目前黄鳍鲷养殖所需的种苗,绝大部份依靠海区捕捞天然鱼苗。

一、鱼苗的采捕捕捞黄鳍鲷幼苗要掌握好几个技术环节:

1、生产季节捕捞黄鳍鲷苗的季节于每年11月下旬至翌年2月下旬。初次见苗时间为11中旬,旺发期为12月至1月,2月下旬以后,鱼苗长大分散,只能捕到少量大苗。

2、鱼苗规格与群体变动每年“立冬”前,黄鳍鲷开始产卵,幼苗孵化以后成群地游向河口和内湾觅食。11月中旬开始出现少量体长0.5厘米的鱼苗,靠岸的幼苗群体越来越大,至体长2厘米左右时群体最大,2月下旬后,鱼苗长至3厘米以上,并游向较深水海区。

3、捕捞工具和方法捕捞的网具主要有小拖曳网,麻布围网和缯网3种。前两种网的捕捞地点选在近海河口和内湾咸淡水交汇的浅滩,底质砂砾,盐度14‰-15‰的海区。中后期可用闸箔围海猎捕。捕捞时间选在大溯潮退潮后的平流时进行,因为这时幼苗未能随水退出,停留在浅滩容易捕捞。捕捞时两个人在两边拖网,两个人在前面用蚶壳绳赶苗,让苗慢慢游入网内,然后慢慢收拢网。收网时要注意防止鱼苗附网磨擦受伤,又要防止把水搞混,导致幼苗缺氧窒息死亡。捞取鱼苗时要小心,慢慢放入事先准备好的桶或网箱。缯网捕捞则要选择在涨潮时进行。

鱼苗的运输

放苗

1、运输前鱼苗的处理由海区捕来的鱼苗,要经过筛选,除去鱼体瘦弱和受伤的鱼苗,因为受伤的鱼苗容易感染细菌引起皮肤发炎红肿,或发生水霉病,患病后会很快蔓延,造成大量死亡。起运以前,要吊养2-3天,使鱼苗受到锻炼和排泄掉粪便,减少运输中水质的污染。

2、掌握好运输用水装运鱼苗的用水应与吊养池水的盐度相接近,运输途中加水也要保持盐度相对稳定。

3、装运密度海水鱼苗的耗氧量比淡水鱼苗高,故装运密度要少一些。一般一个350公斤容积的大木桶,可装体长1.5厘米的幼苗5-6万尾,或2.5厘米的幼苗3-4万尾。

4、增氧增氧是运输途中的重要环节,可采用人工击水和空气压缩机增氧补充相结合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经过12-16小时的运输,成活率可达90%左右。

5、运输到达目的地后的处理鱼苗运抵后在下池之前,要调好水温、盐度,不能与运输用水相差太大。鱼苗卸下后先稍稍清洗,在池中吊养,让鱼苗休息1-2小时,再清理死鱼和污物,然后点数移往放养池。

网箱养殖

放养密度放养鱼苗规格要整齐,以避免相互残杀,一般在标粗阶段,每个网箱可放养2000尾,经过1-2个月后,放养密度减至1000尾,当体长长到3-5厘米时,调整密度为200-500尾,在养成阶段,保持8-10公斤/米3。在海区环境较好,管理水平较高的条件下,最大放养密度可达20公斤/米3。

黄鳍鲷为浅海暖水性底层鱼类。幼鱼的适温范围较成鱼窄,生存适温为9.5~29℃,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7~27℃;致死低温8.8℃,致死高温为32℃。成鱼则可抵御8℃的低温和35℃的高温。适盐范围较广,在盐度为5°~43°之间的海水中均可生存。黄鳍鲷可以从海水中直接移入淡水,在半咸水中生长最佳。[1]

黄鳍鲷有明显的生殖迁移活动,在产卵期来临之前约2个月,从近岸半咸水海区向高盐的深海区移动,产卵后又回到近岸。一龄鱼性腺开始发育,至二龄即发育成熟。在我国南方近岸产卵适温为17~24℃,最适温度为19~21℃。10月下旬至翌年2月产卵,盛产期为11~12月,1~2月份可见鱼苗。

卵为浮性分离卵,圆形,无色透明,卵径0.69~0.87毫米,油球径0.22~0.23毫米。在水温21~23℃时,经过35个小时即可孵化出仔鱼。

黄鳍鲷食性较广,对饵料要求不严格,仔鱼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成鱼以植物性饵料为主,主要为底栖硅藻,也摄食小型甲壳类。仔鱼在饥饿时,常发生相互残食的现象,因此在人工育苗时要特别注意,饵料投喂一定要均匀。

黄鳍鲷适应力强,生长快。自然界中的黄鳍鲷一龄鱼体长16.9厘米,重150克;二龄鱼体长21.8厘米,重325克;三龄鱼体长26.2厘米,重550克左右。

病害防治

锚头蚤病

病原:由锚头蚤寄生引起。

病状:病原体主要寄生于鳃部和头部,有时体表两侧也有发现。

流行季节:每年10月至翌年4月发病较严重。

突眼症

病原:由细菌性感染引起。

病状:发病初期,体表无损,也无异常现象,但眼球产生白内障,瞳孔放大,后水晶充血突出,随着病情发展,眼球脱落。

流行季节:主要发生于6-10月。

巴斯德氏菌病

病原:由巴斯德氏菌感染引起。

病状:病鱼沉卧箱底。肛门附近红肿突出,消化道内膜充血,并有黄色粘液,肝脏有许多白点,病发不久即死亡。

流行季节:主要发生在8-10月水温较高时期。

体表溃烂病

病原:由一种弧菌感染引起。

病状:鳍条等发病部位产生粘液,充血,鳍条发红和散开,随着病情发展,患部溃烂,表皮脱落,出血,严重者肌肉外露,不摄食,多在水面晃游。

流行季节:主要发生于10月至翌年5月。

常用药物和防治措施

一、外用消炎药物高锰酸钾:8-10PPM,浸泡3-5分钟,防治体表溃烂病。漂白粉:3-5PPM,浸泡3-5分钟,防治细菌性病。硫酸铜:20-30PPM,浸泡15-20分钟,防治蠕虫病。

二、内服药物和一般使用剂量磺胺类:100-200毫克/公斤鱼,每2-3天投喂一次(与饲料混合)疗程7-9天,对巴斯德氏菌病有效。土霉素:25-30毫克/公斤鱼,每2-3天投喂一次,疗程7-9天,对防治各种细菌性病有效。四环素和金霉素:30-40毫克/公斤鱼,疗程7天,可防治各种细菌性病。

美食菜肴

火腿白肉蒸黄鳍鲷用料:火腿、黄鳍鲷调料:料酒、盐、姜做法:1、鱼买的时候已经刮鳞、除腮、去内脏。2、回来洗净、两面切斜刀(可以加快入味时间),淋料酒、抹盐腌一会。3、这个时候,切几片姜、把火腿和肥肉切成长方形的薄片。4、盘底放姜片,把鱼装盘,鱼身上间隔摆好火腿和肥肉。5、上屉蒸熟即可。豆腐黄鳍鲷鱼汤主料:豆腐(北)200克,加吉鱼350克辅料:海带(鲜)100克调料:鸡精3克,盐4克,料酒10克,香油5克,胡椒粉2克,姜5克做法:1.海带芽泡水5分钟;2.豆腐切片;3.鲷鱼(加吉鱼)去骨,切片用料酒泡着;4.鲷鱼上面铺上姜丝,蒸约10分钟备用;5.高汤加1碗水放入海带芽,20分钟后加入豆腐,调味料,烧开后放入蒸好的鲷鱼融入汤里即可。[2]

酥炸薰衣草鲷鱼

材料:鲷鱼100公克,水20公克,脆酥粉30公克,新鲜薰衣草1株,新鲜茴香3公克

做法:

1.先将2:1的脆酥粉及水搅拌均匀。

2.将鲷鱼沾上作法1的面煳后,放入油锅煎至金黄色。

3.将作法2加入薰衣草、茴香,放入烤箱(预热至200℃)烤3分钟即可。

参考资料

1.黄鳍鲷养殖技术·我要创富网

2.鲜美黄鳍鲷汤·香哈

阅读全文
以上是好站点为你收集整理的 黄鳍鲷 简介 其它信息 一种海鱼。全部内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 2024 好站点 haozhandian.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桂ICP备12005667号-31 Powered by CMS